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第三节 易燃液体

第三节  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是闭杯试验闪点小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存在其他危险已列入其他类别管理的液体。闭杯闪点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闭杯中试样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一、易燃液体的分级

        易燃液体分为三级。
        (1)I级。初沸点小于或等于35℃,如汽油、正戊烷、环戊烷、环戊烯、乙醛、丙酮、乙醚、甲胺水溶液、二硫化碳等。
        (2)II级。闪点小于23℃,初沸点大于35℃,如石油醚、石油原油、石脑油、正庚烷及其异构体、辛烷及其异辛烷、苯、粗苯、甲醇、乙醇、噻吩、吡啶、香蕉水、显影液、镜水头、封口胶等。
        (3)III级。闪点大于或等于23℃且小于60℃,初沸点大于35℃,如煤油、磺化煤油、浸在煤油中的金属镧、铷、铈和壬烷及其异构体、癸烷、樟脑油、乳香油、松节油、松香水、癣药水、制动液、影印油墨、照相用清除液、涂底液、医用碘酒等。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小于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将闪点不小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将闪点不小于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二、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性
        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遇明火源点燃而实现的,因而实质上是液体蒸气的氧化还原反应。易燃液体燃烧的难易程度,即火灾危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大小。
        (二)爆炸性
        由于任何液体在任一温度下都能蒸发,所以,易燃液体也具有这种性质,当挥发出的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就发生爆炸。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这种爆炸危险就越大。不同液体的蒸发速度随其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蒸发速度的因素有温度、沸点、密度、压力、流速等。
        (三)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具有受热膨胀性,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本身体积膨胀的同时蒸气压力增加,若超过了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限度,就会造成容器膨胀,以至爆裂。夏季盛装易燃液体的桶常出现鼓桶现象以及玻璃容器爆裂现象,就是由于受热膨胀所致。
        (四)流动性
        流动性是液体的通性,易燃液体的流动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例如,易燃液体渗漏会很快向四周扩散,能扩大其表面积,加快挥发速度,提高空气中的蒸气浓度,易于起火蔓延。再如,火场中储罐(容器)一旦爆裂,液体就会四处流散,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着火面积,给施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所以,为了防止液体泄漏、流散,在储存时应备事故槽(罐),构筑防火堤,设水封井等。液体着火时,应设法堵截流散的液体,防止其蔓延扩散。
        (五)带电性
        多数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则放电发火,有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六)毒害性
        易燃液体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易燃液体蒸发气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造成人身中毒。中毒的程度与蒸气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浓度低、时间短则中毒程度轻,反之则重。

免费热线

400-963-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