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些生产的原料、成品都不危险,但生产中的条件变了或经化学反应后产生了中间产物,也就增加了火灾危险性,例如,可燃粉尘静止时火灾危险性较小;但生产时,粉尘悬浮在空中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则能爆炸起火,而储存这类物品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与此相反,桐油织物及其制品在储存中火灾危险性较大,因为这类物品堆放在通风不良地点,受到一定温度作用时,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会导致自燃起火,而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此种情况。所以,要分别对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
一、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
储存物品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物品本身的火灾危险性,吸收仓库储存管理经验,并参考《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相关内容而划分的。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五类,其分类及举例见表2-2-3。
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一)甲类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主要是依据《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Ⅰ级易燃固体、Ⅰ级易燃液体、Ⅰ级氧化剂、Ⅰ级自燃物品、Ⅰ级遇水燃烧物品和可燃气体的特性进行划分。这类物品易燃、易爆,燃烧时还放出大量有害气体;有的遇水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氢气或其他可燃气体,遇火会燃烧爆炸;有的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遇有机物或无机物极易燃烧爆炸;有的因受热、撞击、催化或气体膨胀而可能发生爆炸,或与空气混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遇火则发生爆炸。
(二)乙类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主要是根据《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Ⅱ级易燃固体、Ⅱ级易燃液体、Ⅱ级氧化剂、助燃气体、Ⅱ级自燃物品的特性划分的,这类物品的火灾危险性仅次于甲类。
(三)丙、丁、戊类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丙、丁、戊类物品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关仓库和储存管理情况划分的。
(1)丙类。包括闪点在60℃或60℃以上的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物质。这类物品的特性是液体闪点较高、不易挥发,火灾危险性比甲、乙类液体要小些。可燃固体在空气中受到火焰和高温作用时能发生燃烧;即使移走火源,也仍能继续燃烧。
(2)丁类。丁类是指难燃烧物品。这类物品的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燃或微燃,将火源拿走,燃烧即可停止。
(3)戊类。戊类是指不燃物品。这类物品的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
丁、戊类物品本身虽然是难燃或不燃的,但其包装材料很多是可燃的,如木箱、纸盒等,因此其火灾危险性属于丙类。据调查,一些单位每平方米库房面积的可燃包装材料多者在100~300kg,少者在30~50kg。因此,这两类物品仓库除考虑物品本身的燃烧性能外,还要考虑可燃包装材料的数量,在防火要求上应较其他丁、戊类仓库更为严格。
(四)石油库储存液化烃、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石油库是指收发、储存原油、成品油及其他易燃和可燃液体化学品的独立设施,是一类火灾危险性相对较高的物品储存场所。
根据《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14)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2008),石油库储存液化烃、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三类,这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基本一致,只是对甲、乙、丙类储存物品视需要进行适当细分,便于针对不同火灾危险性级别的储存物品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其中,液化烃主要包括液化石油气(以C3、C4或由其为主所组成的混合物)以及乙烯、乙烷、丙烯等单组分液化烃类。易燃和可燃液体包括烃类液体和醇、醚、醛、酮、酸、酯类及氨、硫、卤素化合物。石油库储存液化烃、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举例见表2-2-4。
由于储存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会受操作环境影响,如当乙、丙类液体的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气体挥发量增加,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因此,在表2-2-4的基础上,石油库储存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乙类液体应视为甲B类液体;
(2)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A类液体应视为乙A类液体;
(3)操作温度超过其沸点的丙B类液体应视为乙A类液体;
(4)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B类液体应视为乙B类液体;
(5)闪点低于60℃但不低于55℃的轻柴油,其储运设施的操作温度低于或等于40℃时,可视为丙A类液体。
本章思考题
1.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2.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是如何分类的?
3.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是如何分类的?
4.甲、乙、丙类生产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各有哪些?
5. 甲、乙、丙类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各有哪些?
参考文献
[1]屈立军.建筑防火[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筑防火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上海市消防局.现代消防管理实用知识问答(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崔照宽.生产工艺防火[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