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应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及其相邻工厂或设施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合理布置。
4.1.2 石油化工企业应远离人口密集区、饮用水源地、重要交通枢纽等区域,并宜位于邻近城镇或居民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4.1.3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区应避免布置在窝风地带。
4.1.4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区沿江河岸布置时,宜位于邻近江河的城镇、重要桥梁、大型锚地、船厂等重要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下游。
4.1.5 石油化工企业应采取防止泄漏的可燃液体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排出厂外的措施。
4.1.6 公路和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严禁穿越生产区。
4.1.7 当区域排洪沟通过厂区时:
1. 不宜通过生产区;
2. 应采取防止泄漏的可燃液体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
4.1.8 地区输油(输气)管道不应穿越厂区。
相邻工厂或设施 | 防火间距(m) | ||||||
液化烃罐组(罐外壁) |
甲、乙类液体罐组 (罐外壁) |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筒中心) |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 |||
居民区、公共福利设施、村庄 | 300 | 100 | 120 | 100 | 25 | ||
相邻工厂(围墙或用地边界线) | 120 | 70 | 120 | 50 | 70 | ||
厂 外 铁 路 |
国家铁路线 (中心线) |
55 | 45 | 80 | 35 | — | |
厂外企业铁路线 (中心线) |
45 | 35 | 80 | 30 | — | ||
国家或工业区铁路编组站(铁路中心线或建筑物) | 55 | 45 | 80 | 35 | 25 | ||
厂 外 公 路 |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边) | 35 | 30 | 80 | 30 | — | |
其他公路 (路边) |
25 | 20 | 60 | 20 | — | ||
变配电站(围墙) | 80 | 50 | 120 | 40 | 25 | ||
架空电力线路(中心线) | 1.5倍塔杆高度且不小于40m | 1.5倍塔杆高度 | 80 | 1.5倍塔杆高度 | — | ||
Ι、Ⅱ级国家架空通信线路(中心线) | 50 | 40 | 80 | 40 | — | ||
通航江、河、海岸边 | 25 | 25 | 80 | 20 | — | ||
地区 埋地 输油 管道 |
原油及成品油(管道中心) | 30 | 30 | 60 | 30 | 30 | |
液化烃 (管道中心) |
60 | 60 | 80 | 60 | 60 | ||
地区埋地输气管道 (管道中心) |
30 | 30 | 60 | 30 | 30 | ||
装卸油品码头(码头前沿) | 70 | 60 | 120 | 60 | 60 | ||
注:1 本表中相邻工厂指除石油化工企业和油库以外的工厂; 2 括号内指防火间距起止点; 3 当相邻设施为港区陆域、重要物品仓库和堆场、军事设施、机场等,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距离有特殊要求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3A 液化烃罐组与电压等级330kv~1000kv的架空电力线路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0m; 3B单罐容积大于等于50000m3的甲、乙类液体储罐与居民区、公共福利设施、村庄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20m; 4 丙类可燃液体罐组的防火间距,可按甲、乙类可燃液体罐组的规定减少25%; 5 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规定减少25%; 6 地面敷设的地区输油(输气)管道的防火间距,可按地区埋地输油(输气)管道的规定增加50%; 7 当相邻工厂围墙内为非火灾危险性设施时,其与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防火间距最小可为25m; 8 表中“—”表示无防火间距要求或执行相关规范。 |
工厂界区内设施或区域 | 辐射热强度允许的最大值(kW/m2) | |
正常情况下 | 事故情况下 | |
一类重要设施 | 1.58 | 3.2 |
生产区、公用和辅助生产设施区 | 1.58 | 4.73 |
工厂界区外设施或区域 | 辐射热强度允许的最大值(kW/m2) | |
正常情况下 | 事故情况下 | |
居民区、公共福利设施、村庄 | 1.58 | 1.58 |
工厂、公路、铁路等其它区域 | 1.58 | 3.2 |
人员稀少的区域(荒野、农田等) | 3.2 | 4.73 |
项 目 | 防火间距(m) | ||||
液化烃罐组(罐外壁) | 可燃液体罐组(罐外壁) |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筒中心) |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 全厂性或第一类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 |
液化烃罐组(罐外壁) | 60 | 60 | 90 | 70 | 90 |
可燃液体罐组 (罐外壁) |
60 | 1.5D(见注2) | 90 | 50 | 60 |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筒中心) | 90 | 90 | (见注4) | 90 | 90 |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侧轴线) | 70 | 50 | 90 | 40 | 40 |
全厂性或第一类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侧轴线) | 90 | 60 | 90 | 40 | 20 |
明火地点 | 70 | 40 | 60 | 40 | 20 |
注:1 括号内指防火间距起止点; 2 表中D为较大罐的直径。当1.5D小于30m时,取30m;当1.5D大于60m时,可取60m;当丙类可燃液体罐相邻布置时,防火间距可取30m; 3 与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可按与明火地点的防火间距减少50%,但不应小于20m;但散发火花地点应布置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之外; 4 辐射热不应影响相邻火炬的检修和运行; 5 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规定减少10m(火炬除外),但不应小于30m; 6 第二类区域性重要设施的防火间距,可按全厂性或第一类区域性重要设施的规定减少25%(火炬除外),但不应小于20m; |
项 目 | 防火间距(m) | ||||
液化烃罐组(罐外壁) | 可燃液体罐组(罐外壁) | 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火炬筒中心) |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 全厂性或区域性重要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轴线) | |
园区管理中心、消防站等人员集中的公用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侧轴线) | 110 | 80 | 90 | 80 | 25 |
变电所、热电厂、空分站、空压站等重要的公用设施(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侧轴线) | 100 | 70 | 90 | 60 | 25 |
净水厂(最外侧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侧轴线) | 60 | 40 | 90 | 35 | 25 |
铁路走行线(中心线)、 | 30 | 25 | 60 | 20 | 10 |
注:1 括号内指防火间距起止点; 2 单罐容积大于等于50000m3 的可燃液体储罐与人员集中的公用设施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0m; 3 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规定减少10m,但不应小于20m; 4 铁路走行线应布置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之外。 |
辐射热强度 q(kW/m²) |
裸露皮肤达到痛感 的时间(s) |
条件 |
1.58 | — |
人员穿有适当衣服可长期停留的地点 |
1.74 | 60 | — |
2.33 | 40 | — |
2.90 | 30 | — |
4.73 | 16 |
无热辐射屏蔽设施,操作人员穿有适当防护衣时,可停留几分钟的地点。 |
6.31 |
8 (20s起泡) |
无热辐射屏蔽设施,操作人员穿有适当防护衣时,最多可停留1分钟的地点。 |
9.46 | 6 |
在火炬设计流量排放燃烧时,操作人员有可能进入的区域,如火炬塔架根部或火炬附近高耸设备的操作平台处,但暴露时间应限于几秒钟,并应有充分的逃离通道。 |
11.67 | 4 | — |